1.樂園----宮部美幸
我算是宮部美幸的重度粉絲,尤其是偏好她的長篇小說,從"模仿犯"、"火車"、"理由"、"蒲生邸事件"‧‧‧讀下來,越長篇的我越喜歡,反倒是短篇的就不太過癮了,總覺得長篇才適合宮部美幸這種很會寫人性的作家去鋪陳人與人之間的羈絆。
"樂園"是"模仿犯"的續篇,主角都是特約記者前畑滋子,但是不讀"模仿犯"也不會影響閱讀"樂園"的樂趣,隨著前畑滋子的調查,讀者慢慢揭開一對父母殺掉長女,埋在屋子底下16 年,直到房子燒掉,才向警局自首的原因。
整本書還是濃濃的宮部風格,可以看到宮部很擅長描寫的家人關係,那種想要互相依賴卻又有所顧忌的心情,那種想保護對方又常常會產生誤會,正是每個人家中都會出現的情景。
可惜的是結局有點薄弱,但我還是覺得好看。
2.金融吃人魔----李察.布克史塔伯
對於財經方面的書籍,我比較喜歡看所謂的「業內」所寫的書,也就是所謂的「圈內人」,由於他們的專業與切身經驗往往會比財經記者、名人寫的更貼近現實,會比記者更沒新聞來源的餵食利益的糾葛,也較沒媒體行銷宣傳的目的。當然「圈內」也有「圈內」的利害關係,這就需要讀者自身去辨明那隱晦不明的語意之後「不能說的秘密」。
而這本書的作者待過摩根士丹利、所羅門美邦、花旗‧‧‧等公司,見證了1987年投資組合保險所引發的股市崩盤與1998年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高槓桿操作俄羅斯公債的金融危機,由於他的專長在於風險管理與量化分析,而且寫作的筆法十分有趣,這些事件在他身歷其境般的拆解下,本來嚴肅而枯燥的金融事件也變得饒富趣味。
他認為「流動性不足」是這兩起金融風暴的主要原因,「投資組合保險」引發的金融危機來自於電腦技術引入金融交易,導致了電腦決策與人性心理之間產生了時間差,電腦程式的避險決策遇到設定的條件就立刻反應,而投資人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逢低承接,也因為心理關卡被一依突破而不敢出手買入,「股市的流動性」瞬間消失,於是造成了股市崩盤。
1998年LTCM金融危機在他看來則是因為在危機發生之前,固定收益市場的另一個大咖「所羅門公司」被花旗集團收購,因為人事鬥爭的因素,花旗決定收掉所羅門的固定收益部門。導致LTCM在危機發生時,失去了交易的對手,拋售無門,「流動性」消失,而LTCM被自己的高槓桿絆倒了,而小小的局部災害也因此造成金融風暴。當時他在所羅門公司工作,使得他在回顧的時候,可以鉅細靡遺的描寫許多細節,可看性十足。
在他看來,現代的金融體系設計的太過複雜,就算增加許多避險的措施也只是增加手忙腳亂的程度,讓整個系統更複雜,在他看來,是10年金融風暴發生越來越頻繁,間隔越來越短的原因。
P:很好看。
3.貨幣戰爭----宋鴻兵
覺得有點唬爛的一本書,但賣的很好,還好我是看人家送的。
這本書應該是導致國內媒體在鼓吹金本位復辟的起源,看看就好,當真的話就像是把金庸小說當歷史來讀一樣,何況這本書沒有文學價值。
- Feb 02 Mon 2009 19:38
0901書單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