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INCG雜誌上看到壹動畫Media Lab Director王詮彰的專訪,主題是談他們公司買的那一顆LightStageX,這顆布滿LED的球體主要是用來捕捉數位演員的臉部表情,電影《阿凡達》也使用了這一套由南加大研發的技術。在這個訪談中,王詮彰提到了「恐怖谷理論」,也說明了爲什麼由3D模擬真人的演出為什麼會受到觀眾的排斥。
「恐怖谷」本來是用來說明人類對於機器人的心理投射,在3D影像的應用中可以這樣理解:擬真度越高的人物角色越會受到人類的排斥,反而會去挑剔那些細微的破綻;而那些看起來抽象而簡單的角色,觀眾本能會去注意那些與人類相似的特色,接受度比較高。
實務也可以印證這個理論,看壹週刊或是蘋果日報的時候,如果人頭是按正常比例直接合成到身體上,往往也會讓讀者想要去找破綻,但是如果加上一些圖畫效果,讓人臉看起來像是畫的,讀者就會覺得這是畫的,果然神似,進而覺得這樣的呈現方式是經過設計的,而作品的完整度也大為提升。
維基百科對於恐怖谷理論(The uncanny valley)的解釋如下:
「恐怖谷理論(The uncanny valley)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但「恐怖谷」一詞由Ernst Jentsch於1906年的論文《恐怖谷心理學》中提出,而他的觀點被佛洛伊德1919年的論文《恐怖谷》中闡述,因而成為著名理論。
森政弘的假設指出,由於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都相當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個特定程度,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 得極之反感。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屍走肉的感覺。可是,當機器人的外表和 動作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亦會變回正面,貼近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一詞用以形容人類對跟他們有某程度上相似的機器人的排斥反應。而『谷』就是指在研究裡『好感度對相似度』的關係圖中,在相似度臨近100%前,好感度突然墜至反感水平,然後回升至好感的那段範圍。」
在這個理論中或許可以理解為,3D技術可以用來模擬真實,但是發展出某種明顯的風格,讓作品明顯看出是用畫的,而不是看起來「像是真」的,或許會比較讓人感到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