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在讀的這本書是「誰來拯救全球經濟?」,我覺得中文書名與英文書名《Breakout Nations》並不契合。因為這本書在探討的是新興市場國家興起的原因,這些經濟體並沒有強大到足以撐起全球經濟的力量,最有能力救世界經濟的還是美國。

當我們談到「新興市場」的時候,習慣把它們視為一個整體或是區域分類,例如拉美、東協、或是東歐等等區域市場,作者卻說,二十一世紀前十年那種「新興市場」股市同漲同跌的時代已經結束,因為那個榮景是由葛林斯潘非理性的繁榮所推升,那時放出了許多貨幣,新興市場國家基期尚低,恰好只是漲潮的時候同時被浪推升的船隻。

讀這本書更像是在看國家等級的「星光大道」,有些國家還在打羽量級,有些已經在打重量級了,每個國家的必殺絕技都不同,有的富含天然資源如俄羅斯、巴西;有的國家擁有年輕的勞動力,如印度;有的是擁有睿智的領導人,如土耳其‧‧‧當然我們的國家-台灣與我們視為勁敵的對手南韓也在競賽名單中,而且還是新興市場中維持50年,每年經濟成長5%以上的唯二國家。

在往上爬的梯子上,終究有些國家會遇到毒蛇,被咬到一口而摔下來,究竟誰是作者心目中的金牌得主,成為「突破國家」,有興趣就去找來讀,我就不爆雷了。

國內大多數的人會認為今日台灣的困境來自於藍綠政黨的意識形態之爭,但是從本書的觀點來推演,台灣這樣的新興市場無可避免的會掉入某種困境,作者稱之為「中等所得陷阱」。

我們都知道越胖的人跑步的速度越慢,同樣的道理,一個國家在發展之初,GDP的總額低,政府只要作對一些事情,例如興建高速公路、港口、設立加工出口區,發展成衣代工,然後是電子代工,就可以輕易地拉動GDP成長,這是小蔣當年作的事情,也是中國前幾年發生的故事,也是經歷過「雁行理論」幾個東亞國家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代換成日本、韓國、台灣、中國都說得通。

當GDP或是國民所得來到某個龐大的數字,例如當GDP是100億,成長10%只要增加10億,但是當GDP為5500億美元,成長10%要增加550億美元,GDP的計算公式為:民間消費+政府消費+投資+出口-進口=2827億+828億+585億+996億+3593億-3267億約莫等於5562億美元,政府消費的部份已經因為負債上限不能再大幅增加,民間消費因為薪資停滯不前也沒人敢放膽消費,成長10%成為高難度的事情。

這就是台灣面臨的困境,一個不能再靠支出拉動成長的困境,只能拼出口,但是拼代工的出口看來很難賺。

在這裏我離題一下,前一陣子看到韓國LG的Smart TV廣告,它訴求的重點在於搖控器像Wii的搖桿一樣,揮動一下就可以選上下頁,十分的直覺。當下我的感受是這技術台灣也做得出來,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廠商沒有人讓它商品化呢?當然最近三星強推可以用眼球控制的smart  TV更是搶眼。

台灣要往上提升就不能再拚技術與硬體代工,反而是應該去思考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會是怎樣,在來看看手上有甚麼樣的技術是可以拿來應用的,我認為技術加上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力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這可能才是脫困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sdino 的頭像
    pisdino

    發條人@PIXNET

    pisd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