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本書的之前,曾預想過這本書應該是以一種揶揄、詼諧的筆調寫成的,但看完第一章就知道我錯了。這本書也許淺顯易懂,但談的事情可十分嚴肅。
故事以一場反全球化的抗議做為起點,示威者稱「大企業、全球化、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貿易組織是惡棍,無情摧毀個地勞工的尊嚴與生計。」抗議的女學生說著:「你身上的T恤是誰做的?是成天跟縫紉機銬在一起,沒得吃沒得喝的越南孩子?還是每小時工資一角八, 每天上兩次洗手間的印度少女‧‧‧你知道他不只窮,還活在髒亂疾病中,而這全部都是為了耐吉 (NIKE)賺錢嗎?」女學生所說的事情跟我從《經濟殺手的告白》一書中讀到的故事一樣,但這只是拼圖的一小角,究竟全球化的面貌是什麼呢?我只能隨著作者的腳步去看看她見到的事實,試著把拼圖拼的完整一點。
我也曾想過《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如果改成《一顆蘋果的全球經濟之旅》,也許經過的旅程不同,但導出來的結論應該也差不多。但是我也錯了!因為 一件T恤身為紡織品的成員之一,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書中說「棉紡織生產的創新就是現代經濟的導火線;經濟史學家羅斯托(W.W.Rostrow)稱之 為「起飛點」(the takeoff),從此經濟成長與人類生存條件持續發展,變成 是正常可以預期的狀態」,棉紡織在英國產生了分工的現象,因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美國經濟學 和社會學家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的一番話,道出棉紡織對於英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從一七八七年到一八四二年的英國工業史,可解析為單一產業的歷史。」而中國人勤勞節儉的特質,使得紡織始終是家庭手工業,沒有辦法產生「分工」的產業,所以工業革命無法在中國誕生。
作者從佛羅里達州買到的一件中國製T恤開始追蹤,從德州產的棉花、中國的紡織廠、美國的消費市場,追到非洲的二手衣市場,作者說:「我不只找到我身上的T恤是誰做的,也跟著它的製造過程穿越千里、跨過三個大陸。這本書講的就是創造棉質T恤的人物、政治和市場的故事,一個全球化的故事。」
但我看到的是, 作者想要找到是理論上的自由市場是否真的存在?真的是自由競爭才造成第三世界的血汗工廠的嗎?她得到的結論是:「T恤一生中發生的關鍵事件,和競爭市場的關係其實沒那麼密切──政治、歷史和刻意避開市場的策略才是重點。」美國檯面上的政治人物與主流言論都信誓旦旦說要維護與推動自由貿易,但「每出現一篇讚頌自由貿易的宣言,就會伴隨著複雜的補助制度來安撫咆效的紡織工人。」
反而當美國人把舊衣丟出家門,成了二手衣的T恤在非洲遇到了自由貿易,不再有許多的政治手段插手美國人不要的衣服。
而追溯紡織業的歷史,令人驚訝的是,我們視為初級工業的紡織業在19世紀竟然被英國視為保護的高科技產業,紡織機的技術禁止輸出到國外去,美國人還是用偷學的才陸續把紡織技術轉移到美國,而那時買最多紡織品的就是中國,與現在剛好相反。但是就像現在的電子產業會往低工資、人力素質高的地方移動一樣,紡織業也呈現這樣的特性,具有這樣向下沉淪的特質。
誠如作者所說:「從工業在十八世紀於英國興起開始,低品質紡織成衣工作的理想勞工,都是能忍受反覆單調乏味的人;不只是薪資低廉,還得要心甘情願,同時毫無怨言才行。 」也就是這些工廠為了降低成本,不斷往工資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遷徙,日本、台灣、香港、南韓‧‧‧都曾是這些紡織廠的落腳點,這些工廠把農民從農田中解放出來成為勞工,而「驅使她們到工業區賣命的因素中,最主要不是賺錢,而是為了追求她們在農村父兄權威下不可能得到的自主性‧‧‧許多人被吸引到工廠來不僅是委了逃避農務,而是寫她們自己的命運,逃避父母為她們擬好的生涯規劃。」即使工作的環境與條件並不好。
「然而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全球資本主義與勞工激進主義非但不是敵人,反而是在不知不覺中 攜手改善人類生活現況的合作夥伴。雖然各大執行長莫不希望激進人士閉嘴,激進人士莫不希望壓制企業的力量,但雙方其實都需要彼此,更重要的是,上海光明成 衣廠和上海第三十六紡紗廠需要他們。」
作者站在資本主義的立場,對於紡織廠勞工工安問題與工作環境提升的給了兩邊各打一板的解答,這讓我感到有一絲絲不安,這是否在說並沒有所謂的普世人權標準,所有的權利都要靠人自己去爭取,資本家重視的只有計算機上的數字與金庫裏的金錢數量,自由貿易與人權都是嘴上說說的幌子。
讀完這本書,穿在身上的T恤竟意外的沉重。從一件T恤可以說的故事中體會到的事情,比穿在身上彰顯我的品味還有深度。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 作者:皮翠拉.瑞沃莉
* 原文作者:Pietra Rivoli
* 譯者:洪世民
* 出版社:寶鼎
*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2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057414
* 裝訂:平裝